"
这个......这是组织上的安排,我们也不清楚具体情况。
"
李科长的语气明显犹豫了一下,"
不过,听说省厅的曹厅长亲自过问了这件事。
王洋的嘴角扯出一抹苦笑,曹振东,省公安厅厅长,他早该想到的。
当初他来到卧牛镇,是受到了曹振东的照顾,而现在,他的离开,同样也是因为曹振东。
"
好的,我明白了,谢谢通知。
"
王洋挂断电话,长长地呼出一口气。
窗外,卧牛镇正在晨光中苏醒。
远处连绵的卧牛山轮廓清晰可见,山脚下是整齐的蔬菜大棚,那是他引进的扶贫项目。
近处的镇中心广场上,几个老人正在晨练,那里曾经是一片荒地,现在却被他开发成了一片活动广场。
更近处的街道干净整洁,路灯都是新换的太阳能灯。
王洋站起身,走到窗前,举目眺望。
半年前,他刚来时,卧牛镇还是个脏乱差的落后小镇,道路坑洼,垃圾遍地,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他清楚记得,自己第一次召开全镇干部大会时,台下那些怀疑的眼神似乎在问,这个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年轻镇长,能改变卧牛镇吗?
结果他做到了,引进特色农业,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了多种举措。
现如今,半年过去了,卧牛镇俨然成了全省脱贫致富的典型,去年还被评为"
美丽乡村示范镇"
。
而现在,他要离开了。
王洋开始收拾办公室里的个人物品,书架上那本《乡村治理创新案例集》是他经常翻阅的,里面夹满了笔记。
墙上挂着的卧牛镇规划图,每一个标记都是他亲自确认的,抽屉里那一叠感谢信,有贫困户送来的,有学生写的,有老人托人代笔的
他拿起一个相框,里面是他和镇里孩子们的合影,那是刚刚过去的"
六一"
儿童节,他为镇上的小学争取到了新的操场和图书室。
照片上,孩子们笑得那么灿烂,围在他身边,像一群快乐的小鸟。
"
咚咚咚。
"
敲门声响起。
"
请进。
"
王洋把相框放进纸箱。
进来的是镇办公室主任老张,一个在卧牛镇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老同志,他手里拿着一叠文件,脸色有些异样。
"
王镇长,这是需要您签字的几份文件......"
老张欲言又止,"
听说您要调走了?
消息传得真快,王洋苦笑了一下:"
嗯,组织安排,连你都知道了?
"
这......这也太突然了。
"
老张的眼睛有些发红,"
大家都舍不得您走,您知道吗,现在镇上传开了,说是上面有人要让您走,您不得不走。
"
老张。
"
王洋打断他,"
组织上的决定,我们服从就是了,没必要讨论太多。
老张叹了口气,没再说什么,只是帮王洋一起收拾起东西来。
王洋的办公室在三楼,窗户正对着镇委大院的正门,当他正把最后几本书放进纸箱时,忽然听到外面传来嘈杂的声音。
他走到窗前,眼前的景象让他愣住了。
镇委大院门外,聚集了数十名群众,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有拄着拐杖的老人,有抱着孩子的妇女,有穿着工作服的工人
他们手里举着自制的牌子,上面写着"
王镇长别走"
"
卧牛镇需要您"
"
感谢王镇长"
等字样。
"
王镇长!
王镇长!
类似这种呼喊声越来越响亮,穿透了清晨的空气。
王洋的手紧紧抓住窗台,指节泛白,他认出了人群中的许多面孔。
最前面的是李大爷,他家的危房改造是王洋亲自督办的,他旁边是张婶,她儿子在王洋联系的技能培训班学成后,现在在镇上的工厂做技术员,还有小学校的刘老师,农家乐的赵老板
老张也凑到窗前,惊讶地说:"
天啊,这是全镇的人都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