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断敌粮草双方部署(1 / 2)

第473章断敌粮草,双方部署

从王德手中接过战报,韩烈随即拆阅了一遍。

跟随左右的孙思克,刘楗等一众将领,则是默默地站立一旁,等候着韩烈看完战报。

“冠县之敌,大部已经被崔定国拿下,余部退回了大名府。”

韩烈表情轻松的把手中的战报收了起来,笑着说起了战报内容。

“老罗在彰德府,遭到尼堪所部大军反击,为了保存实力,他已经按计划退回卫辉府。”

“这两封军报,虽然算不上什么好消息,但也说明一切都在我们掌控之中。”

事实也确实如此,眼下拿下了临清关,冠县局面稳定。

接下来的大敌,就剩下大名府的瓦克达,以及占据彰德府的尼堪。

“大将军,接下来我们是打彰德府,还是大名府?”

孙思克好奇的问道。

韩烈略作沉思之下,示意刘楗摊开地图。

走到地图前的韩烈,再次重温了一下地图后,抬手指向的位置,既不是大名府,也不是彰德府,而是广平府。

“这次我们不打大名府,而是要拿下广平府,在广平,肥乡,邯郸设立一道防线。”

“断敌退路,切断清军粮草。”

“如今临清关被我们拿下,清军运河水路粮道被断。”

“唯一的运粮通道,只能走保定府,下真定府。”

“而广平府则是通往大名府,彰德府的必经之路。”

“接下来,只要我们占据广平府,再派出一支主力,把彰德府外围的州县拿下。”

“清军的十几万大军,要么突围,要么被我们困死。”

听到韩烈这天马行空的布置,孙思克和刘楗一众将领,无不是眼前一亮。

李岩思虑之下,迟疑道:“如此一来,怕是要打一场持久战了。”

“话虽如此,可严冬来临,确实不宜决战,以围困方式,把清军堵在大名府和彰德府。”

“等到过完年后,天气回暖,再发起进攻,对于我们来说,不是更有利吗?”

李过则是认为韩烈的部署,利大于弊。

杨衍也附和道。

“河北天气寒冷,一旦大雪来临,确实不适合决战。”

“围困虽然会打成持久战,但会减少将士牺牲,我认为是值得的。”

“只是不知道,大将军要怎么部署呢?”

说到最后的杨衍,看向韩烈问道。

“以临清关为后方基地,通过运河水路,把各地粮草囤积于此。”

韩烈沉声说道。

“护漕水师营屯驻临清关,负责防御和运河防御,组织东昌府的民夫,负责给前线运输粮草。”

“李岩,李过,你二人率领忠勇军,忠贞军分驻邯郸,广平,肥乡三县。”

“要依托地形,在官道之上,修筑挖掘堑壕工事,封锁道路。”

“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同时,要派出小股部队,不断袭扰周边州县,发动群众工作,争取民心,让百姓们都站在我们这边。”

在韩烈的吩咐下,李岩、李过无不是频频点头,同时让随行的文吏,把韩烈的话一个字不落的记录了下来。

“大将军,那我们什么时候出发?”

李岩接着询问道。

“明天午后出发,从冠县穿过馆陶,进入肥乡和广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邯郸县。”

“此行速度一定要快,要让清军根本作不出反应。”

“根据情报显示,清军在各县基本没有兵力,只有邯郸有五千汉军营守军。”

“只要你们此行够快,定可打清军一个措手不及。”

韩烈手上现在掌握的情报,是北镇抚司郭虎,范忠他们这两年来,布置的暗探成果。

可以说如今黄河两岸的清军情报,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末将谨遵军令。”

李岩和李过二人拱手应道。

说起来李岩和李过也算是老相识了。

当年在李自成帐下,李岩因为能文能武,一度也是深受重用。

只是后来他的理念,与李自成发生偏差,加上李自成帐下那些出身草莽将领的排挤。

遭到李自成的冷落,历史上更是被李自成下令处死了。

对于李岩的遭遇,历史上的李过一度十分同情,只是有的事情,他也无能为力。

如今二人再次共事,又都成为韩烈帐下大将。

倒是让二人倍感欣慰,也再次找到了往昔的默契。

“李牟,你部留守临清关,要抓紧时间修筑东门水闸,以免春汛涨水,对城中百姓造成二次伤害。”

接着韩烈又叮嘱了一声留守的李牟。

“末将明白。”

李牟连忙拱手应道。

“孙平,传令东平的山东都司营总兵黄得功,率部进驻濮州布防。”

“还有,传令登莱水师营总兵陈万鼎,率部进驻开封、郑州,负责黄河巡防。”

“升任兖州守备严忠为山东都司营副将,率领所部人马,负责山东境内的治安防务。”

黄得功帐下有一万五千人马,虽然战斗力不如韩烈帐下各军。

但用来守城,或者接应和预备队,还是错错有余。

眼下黄河南岸,山东境内基本不会有战事。

山东境内有兖州守备严忠,济南守备贺锦,包括登莱总兵陈永福这几支地方军队驻防,足以确保境内平安。

“杨兄,荩臣,忠义军和亲卫各营,明早准备渡河,移防冠县。”

临清关一战,歼灭守军两万人,杀死的清军人马多达一万二千余人。

俘虏了八千余人,其中有四千降兵,包括建奴鞑子,和一些拒不投降的士卒。

被韩烈再次安排人,送去了登莱挖矿去了。

另外四千蒙汉八旗士卒,除了补充了两千士卒到各军之中的折损外。

剩下两千精于骑射的士卒,韩烈让王辅臣接手,编入了亲卫铁骑营。

高唐一战后,缴获的大量战马,韩烈给各军补充了三千匹,用作编练中军骑兵队。

其余的大批战马,则移交给了山东巡抚衙门,交由袁枢贩卖换钱粮。

当然,主要是老弱伤残的马匹。

一转眼时间过去了好几天,韩烈率领忠义军,亲卫各营人马,也在冠县休整了两天。

十二月二十三日,韩烈接到李岩,李过率军,顺利拿下广平府各州县的军报。

随着年关将近,加上尼堪率领的清军,在拿下彰德府后,并没有继续向卫辉府进攻。

韩烈也就没有发动攻击,准备按计划执行围攻策略。

只是派出王辅臣,率领亲卫骑兵营,对大名府外围的南乐,外黄各县进行了袭扰策略。

而在大名府的满清谦郡王瓦克达,内大臣范文程,却比韩烈早一天,接到了明军,攻占广平府的消息。

“郡王殿下,广平府不但是我们的退路,也是粮道必经之路。”

“明军十万大军占据广平府,这是要困死我们啊。”

接到广平府失守的消息,范文程这个老汉奸,也有些坐不住了。

说起来瓦克达这个郡王,水份还是很足的。

他作为礼亲王代善的儿子,人到中年的他,基本没有打过什么大仗。

比起他的几个兄弟,他的功绩乏善可陈。

要不是他的几个兄弟,战死的战死,早逝的早逝,根本轮不到他来挂帅。

反倒是他小弟满达海,年纪轻轻的,却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

更是深受代善的喜爱。

这让瓦克达既羡慕又妒忌。

说起来这次挂帅南征,他的父亲代善,推荐的人选就是满达海。

只是满达海如今刚刚二十出头,目前也刚刚晋封了贝子爵位。

皇帝和皇太后,包括摄政王多尔衮,都对年轻的满达海有些不放心。

这才让抢到这个南下援军主将的位置。

原本还以为这次南征,会为自已带来巨大的功绩,让自已成为下一代礼亲王的有力竞争者。

代善膝下有八个儿子,瓦克达排行老四,而他前面的三个哥哥,都是战功赫赫的猛将。

但却都英年早逝。

除了上面的三个哥哥早逝外,瓦克达下面的两个弟弟,也同样去世了。

也就是说代善的八个儿子,只剩下三个。

瓦克达现在算得上是代善的长子,也可以说是嫡子之一。

因为代善的原配福晋同样去世了,瓦克达的母亲,和满达海的母亲,都是代善的继福晋。

而瓦克达还有一个优势,他已经三十多岁,身体也十分健康,显然没有早夭的迹象。

相反满达海才二十出头,最小的弟弟祜塞,同样体弱多病,而且还未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