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沛县百姓,手中的土地,平均下来人均不到一亩。
大明的灭亡,在与党争,在与贪官污吏,在与天灾人祸,更在于土地兼并。
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为什么很难有三百年的王朝?
强大的元朝不过百余年国祚,明清两朝,分别二百七十多年和二百八十年。
最大的原因是土地兼并的顶峰就是三百年。
封建王朝最大的生产力就是土地。
当一个王朝,百分之九十的老百姓,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在怎么努力也吃不饱肚子的时候,这个王朝也就到了结束的时候。
所以说大明王朝灭亡,最根本原因就是土地兼并问题。
一个大地主什么都不用做,躺着吃喝都花费不完钱粮。
而一个农民日夜劳作,却吃不饱肚子,这样的王朝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沛县的现象只是大明朝的一个缩影。
知县吴永孚虽然不是一个干吏,但他能够不贪污,不压榨百姓,在这个时代已经算得上是一个好官。
不过,随着韩烈主政江淮,山东开始,官场已经焕然一新。
韩烈虽然没有喊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
但却一直在打击豪强,从崇祯十五年开始,他亲手杀了了房可壮,张四知,抄没了谢升等原大明大学士重臣开始。
地方上那些恶贯满盈的豪强,就成为了他重要的打击对象。
而且是雷霆打击,一旦发现问题,各地守备营直接派出军队,以勾结匪徒,欺压百姓为名,直接灭族。
收缴的无主的田地,由官府均分给当地无地的百姓。
打击土豪劣绅,韩烈也不是一棍子全打死,他的做法是严惩主犯,恐吓小地主交出土地,释放隐匿人口。
如此一来,既起到成效,也不至于让那些小地主活不下去,从而聚众造反。
韩烈这些一系列手段,行之有效的让山东,以及现在的江淮地区,政治面貌为之一新。
不但清缴出上数百万亩土地,更让各地多出了一百五十多万人口。
现如今山东,江淮两地的人口,由崇祯十五年的八百万人口,增加到了九百五十五万人口。
不减反增,这并不是韩烈有撒豆成兵的本事。
而是各地释放出的隐匿人口结果。
户曹参军吴伯裔,在三月份的时候,向韩烈汇报江淮各府州,以及山东一月收入不过三十万两。
但在四月份和五月份两个月,月入就翻了一倍。
税赋收入高达六十万两银子,之所以增加了这么多,主要来源于漕运和榷盐税收归巡盐御史衙门,从而减少了走私,加大了税收。
这是史可法在淮安府两个月的功劳。
五月十日,韩烈收到徐州知府黄锡衮,送来的沛县知县吴永孚递来的喜报和感谢书信。
黄锡衮看到喜报和感谢信,连忙连忙来到大将军府,向韩烈报喜。
“这个吴知县,倒是一个干实事的人。”韩烈看到吴永孚的喜报,说今年的亩产,达到二百三十斤,全县增收提高了四成,也是颇为高兴。
而他代表沛县百姓,感谢神武军抢收一事,韩烈也认为这是一项值得大力宣传,军民鱼水情的关系文章。
“袁参军,你是礼曹参军,沛县这件事,值得大力宣传,你要安排刊发。”
“为了今后的更好宣传,我们可以应该创办一个类似塘报的刊物,我看就叫江淮日报。”
“平均五天发一期,报纸内容主版可以刊登一些大事记,副刊可以发表一些名人文章,亦或者小说之类的杂记。”
“报纸内容由礼曹主审,刊发时由参军府三个参军交叉审阅进行刊发。”
“同时山东,淮扬,凤阳行省巡抚,以及所辖府,州,县衙门,必须订阅,地方平民购买,一文钱一份即可。”
袁赋诚是山东巡抚袁枢的儿子,也是明末名臣前登莱巡抚,兵部尚书袁可立的嫡长孙。
此人家学渊博,文采斐然,更继承了祖父和父亲遗风,是明末有数的忠孝节义之人。
“请主公放心,卑职一定把江淮日报的创刊工作做好。”
时年还不到三十岁的袁赋诚,笔杆子肯定没有问题,他在担任礼曹参军期间,书写过大量礼仪文章,颇得韩烈赞赏。
如今大将军府的参军府,徐作肃,吴伯胤和长史黄毓祺都在南都任职。
贾开宗以吏曹参军,兼任了长史一职,李之芳去了神武军,刘楗接任了参军主薄。
黄基接任了刑曹参军,杨遇吉接任了工曹参军。
黄基和杨遇吉都是山东即墨人,黄基是黄宗昌之子,杨遇吉则是黄宗昌的学生。
黄宗昌是天启二年的进士,曾担任过北直隶雄县知县,后升任都察院侍御史,如今已经是花甲之年的他,现在彭城书院担任教授。
到五月中旬,江淮和山东地界的夏收基本结束。
正当韩烈沉浸在各地汇报的丰收喜报之中时,新任巡盐御史曹玑,淮扬巡抚越其杰先后送来一封公文。
“提督盐运使高起潜?一个阉人也敢来染指本候的盐税?”
看到曹玑和越其杰送来的公文,都是请示如何应对提督盐运使高起潜之事。
韩烈不屑的冷冷一笑,扬声看向贾开宗问道。
“我记得卢公(卢象升)之弟,卢象观现在在海州担任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