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蕴有时候真是觉得这个世界荒诞极了。
这些天发生了太多打破他认知的事情, 让他恍惚时都觉得前尘往事都是自己的一场梦,自己根本不是什么跟随开国皇帝打下江山的大将军,同行的那个姓江的, 也和帝位毫无瓜葛。
这人怎么就能如此自然地说出标准的昏君言论。
谢蕴想不明白。
江枕玉自琼州起兵以来,便一直是任人唯贤的典范, 从来没见过哪个人是真的靠沾亲带故上位的。
就连当初会立少帝, 都是形势所迫,逼不得已。
当然,这句“分人”说出口之后,太上皇从前的满身清明都成了狗屁, 通俗点来说。
江枕玉脏了。
罪魁祸首此刻还坐在正前方, 被他瞪了眼还满脸茫然, 丝毫不知道自己完成了什么样的壮举。
大梁立朝十年,试图把人送到江枕玉身边吹吹枕头风的,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如今可算是有人替他们走完了“狐媚惑主”的路。
谢蕴想着, 朝天翻了个粗俗的白眼。
应青炀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说书人的动作, 听完江枕玉的话,沉思半响, 忽而压低声音询问:“不过杨大人久未升迁,就是说明陛下不是很看好这个人喽?”
“不知。”江枕玉摇摇头, 解释道:“两种可能,杨大人这番政绩, 还不足以让他升迁任做他职。”
平心而论,上巳节的这番作为不算稀奇,江枕玉看人的眼光极其毒辣,在人才辈出十年繁盛的大梁,杨崎的政绩仅能守成。
“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 杨大人本就意不在此。”
应青炀闻言表情稍显诧异,连原本准备靠在椅子上眼不见心不烦的谢蕴都猛然坐直了身体,显然听出了江枕玉话里有话。
应青炀早就形成了条件反射,此刻优雅从容又迅速地给江枕玉倒了一杯茶。
“阿墨,放风。”他抬手指了指雅间门口,又站起身,屁颠屁颠地把椅子拖到了江枕玉边上,做出了洗耳恭听的姿态。
阿墨似乎也习惯了做这样的工作,起身走到门口,门神似的站岗。
谢蕴也跟着悄悄竖起了耳朵。
“这故事里歌功颂德的的确只有裴相,可事迹却偏偏选了最值得推敲的一段。”
许是应青炀那警惕得仿佛在交接什么机密的表情太显眼,江枕玉忍不住也跟着压低了声音,给他就着说书人的唱词,细细抽丝剥茧了一番。
当年的裴期不过是一届书生,刚刚入仕,怎么就能一封奏折,让昏庸了二十多年的应十三帝转了性子。
人的偏执向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三皇子受宠多年,外戚当道,想从那么一个庞然大物的笼罩下,试图撕下一块皮肉来,这绝非易事。
单靠裴期本人以及当时裴家的势力,成事的希望十分渺茫,其中显然还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秘辛。
而裴相所为的为国为民,也委实有待商榷。
毕竟当时裴家小姐已经嫁去琼州,燕琼一份为二之后,获封琼州参将的正是当时的北疆守将徐将军。
不管从过程还是结果来看,裴期所作所为,都并不值得称颂,甚至事情的发展还带着些荒诞色彩。
江枕玉的一番剖析,应青炀听得似懂非懂,总觉得有种一口瓜就在嘴边,但愣是吃不完全,只能急得抓耳挠腮的焦躁感。
谢蕴领会得更多些,但也只觉得一阵牙酸。
毕竟以他的看法,杨崎只不过恰好是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毕竟每每有人提及裴相,江枕玉的态度都说不上热络,时常让人怀疑,两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早已名存实亡。
没想到这个举动在哪些聪明人眼里有其他的含义。
江枕玉目光看向那高台,说书人一直唾沫横飞,讲到动人之处手舞足蹈,仿若与故事里的人感同身受。
可文字之下藏着的悲哀,单用语言形容显然过于苍白。
江枕玉给出了一个有些出格的揣测:“故事里除了裴相,还有另一位主人公,便是大应当年的三皇子。”
“听书者固然会感慨裴相的丰功伟绩,但这位本应登基继位前途无忧的三皇子,也同样让人觉得悲哀。”
江枕玉说完,便听楼下的高台上,说书人沿着裴期那虚无缥缈宛如空中楼阁一般的生平纪事,终于一路吹嘘到了末尾。
“裴相忠君爱国,前朝虽腐败不堪,难当重任,但奉起为君便忠于职守,前朝末年,应哀帝本就是旁支继位,皇室血脉早已十分稀薄。若非拥兵自重绝无登基之可能。”
“推己及人,应哀帝欲要诛杀支脉的三代皇室宗亲,永绝后患,裴相为大应皇室求情,上奏陈情,劝谏应哀帝切莫背上千古骂名……”
随后裴相因此获罪下狱,在暴君盛怒之下,连累裴氏满门被株。
说书人把这段故事讲得极其哀痛,被伤及无辜的皇三子和裴相,简直就是暴君手下最悲哀的两个可怜人。
座无虚席的大堂里不约而同地一片唏嘘。
不论身份和立场,这两人都是暴君手下凄惨的牺牲品。
可想而知,经年累月下来,属于大应的一段历史,以及皇三子的名号,将在燕琼之地口口相传。
或许随着时间流逝,将这段所谓的燕琼历史,会成为上巳节的一个标准符号,彻底刻印在这片土地上。
应青炀坐在那,越听越惊讶,他只知道裴相是因为得罪应哀帝才招来祸端,却不想是这层原因。
伴君如伴虎,大应末代皇帝又脑子都不算清醒,发生什么事情似乎也理所当然。
只是……这样细细想来,这位杨大人的所作所为,是不是透露出了几分不对劲?
应青炀倒吸了一口冷气,目光看像门神一般站岗的阿墨,有环视了雅间一圈,恨不得趴到桌底看看,会不会有人把他们这番不敬之语传播出去。
罪过!祸从口出,万一要是摊上事可怎么办呢!
“这话可不能再细说了。”应青炀语气不太赞同,想想都心有余悸,他歪倒在江枕玉肩膀上咬耳朵:“江兄,你之前说在江南犯事,不会就是因为祸从口出吧?”
所以在荒村时才会时刻注意,多次提醒他隔墙有耳。
不过怎么出来之后反而不讲究这个了……
应青炀正疑惑着呢,没想到边上有个更加不管不顾的。
谢蕴一拍桌子,愠怒道:“说就说了,有什么可怕的,老子早看那个姓杨的不顺眼了,原来藏着这种大逆不道的心思!”
听了江枕玉的一番分析,谢蕴心里已经给杨崎定了死罪。
他家陛下能说出口的事甚少落空。
可惜口说无凭,否则他现在就带兵抄了杨府,再想办法名正言顺地让他们一行人搬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