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重新校准一遍设备,对所有的原料和一体化零件生产流程复盘一次。”列维站在中控室内,背着的双手拇指和食指不由自主的搓来搓去,主导比暴风雪号更强大的真正的星际飞船的建设,对于他来说是根本无法拒绝的诱惑。

值得一提的是,老夏最终还是没有买氢弹的生产设备,用反应堆设备改的话,还是有点浪费了,倒是订购了全套生产裂变弹和早期氢弹所需要的设备,这些设备在星盟虽然不是管制品,但是,相关的核原料就是了。

所以,列维在这种情况下,就很轻松的就把核弹给搓了出来——主要还是设备套件过于傻瓜式——他的评价是:大概和做香肠没什么区别。

“检查完了,随时可以开工!”各个岗位的工人和工程师均已经到位,表情十分的严肃和紧张,“开始吧!”开工本来有一个仪式的,最后为了避免万一出问题丢脸,还是取消了。

这种“弱保软”级的生产流程非常的简单,所有的零件都是有专门的构造机和纳米打印机快速批量生产的,工人只需要借助各种精密设备人工质检和及时的切换蓝图顺序和工艺流程顺序,剩下的全部交给自动化设备本身就可以了。

而工程师则需要保证每一个子系统模块的最终组装成品完全符合要求,不能低也不能高,维持所有子系统模块生产的均一性。

而最为战战兢兢的就是飞船的引擎和龙骨生产部门,他们的设备自动化程度相对最低,而且危险性很高,尤其是和普通铸造厂那一目了然的轰然落下的重锤不同,引力构造成型设备是看不见锻锤的。

上下两个平面板之间,被夹具固定的工件会先被磁力场悬浮在中央,然后全息扫描显示出加工点图。接下来就是对各个点位注入引力子,撤销补偿力场,随后引力就会让工件向内坍缩,各个点位的强引力源就会如同一只无形的手臂一样将复杂的工件结构塑造成型。

那么问题是,这个工序出了差错会怎么样?答案是,工件彻底报废,碎片可能以超音速飞出在你身上打出一个窟窿。

就算有力场保护围栏,也不能百分百保证可以拦截,尤其是它的保护范围是“正常失误”范围,如果误差太大,它也挡不住。

而相比之下,隔壁的锻压车间更加让人心惊肉跳,因为是超大尺寸冷锻,所以工作台周围是没有围栏和屏障的,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平台,人在平台下方操作。

金属材料送入平台,贴合模具之后,一个向下的超引力场会像揉橡皮泥一样将超合金金属揉进力场模具内。

接着平台模具会旋转,来自上下发生器的超强引力会均匀的把金属变成一根极为致密的结构零件。

如果这个出了问题,那么周围的操作员连反应都不会有,直接就会被超引力场压成一张薄纸,这还算是好的,属于是比较小的设备。

如果是工业母舰或者泰坦工程站上的那种,分子都会被撕裂,而构成你的碳原子会被压成钻石一样的结构,血液和体液会如水刀一样把你周围的工友瞬间拦腰切断。

就好像是把一只装满水的袋子塞进万吨级的锻机下面一样,而且比锻机更加均匀和瞬时,瞬间一个人就变成了一张单原子层的二维图画。在播放了若干的操作事故和可能的后果之后,操作这两台怪物的操作工程师恨不得一个工序检查八遍才敢按按钮。

相比之下,组装车间的人就轻松多了,照着弱保软级的安装图纸装就行了,唯一需要注意的时候,工程师需要先审图,然后多次确认后,才允许下面的技工动手装——生怕出现图纸拿反了的奇葩情况。

那是真的会被隔壁的锻压车间的工友套麻袋打的,他们可是怀着无边的恐惧给你做出来的构件,你装反了,导致需要拆开报废,重新加工一批的话……那可不是随便做几个的事情,那是一整个批次,整整一个星期都要在随时可能变成挂在墙上的图画的惊恐当中煎熬。

最后分段车间和总装车间的工人就要稍微淡定一点,因为他们的焊接机弄错最多就是丢胳膊大腿而已,力场点源会直接把手或者腿或者工友的脑阔撕下来。

焊船板的那些工人还要更轻松,星盟的等离子焊枪也没比塔热焊枪危险多少,嗯,这倒不是说功率差不多,而是,这两个东西都能做到一瞬间火化蒸发,所以,哪怕星盟的焊枪威力更大,都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失手当场蒸发。

他们在造陆行舰的时候,已经习惯了,于是,分段车间内就能看见截然不同的两群人,一群拿着等离子焊枪的工人叼着烟,一脸的自信,工作的时候轻松惬意且行云流水。

一群拿着力场接驳器的工人满面惊恐,工具要再三检查是处于关闭状态,才小心翼翼的套在专门的保护套里面,仿佛运输炸弹一样送去维护区。

于是,列维每天上班都要看到一大群精神过分紧张的家伙,小心翼翼的按照手册和安装说明进行工作,哪怕老夏说过,其实没有必要这么紧张,这些事故都是超小概率的事件,而且给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都是弱保软级的,根本不涉及那些容易出事的操作和工序。

理论上来讲,都是最基础的工序,出了事故的话,他都能找设备厂家索赔到对方直接倒闭的那种,而且这些设备都有防呆设计,只要他们这些技术工人不是从某个三流高中里面找来的青工,一般情况下,只要严格按照分步流程来走就不会出事。

要知道,他收到的方案和设计图可不是那种就一叠图的那种,实际上是一个超级大的,甚至远超星盟正常造船需求的数据包,里面甚至包括每一个工人在进行任意一个工序的时候,某一个按钮按几次,用左手还是右手的程度。

组装图更是详细到你负责的部分的螺丝要用几号的工具,拧几圈,甚至螺丝上为了避免你估算全圈数错位,安装空位有十字红线,螺丝上也有红线,要求红线对准,然后拧几圈一目了然。

如果不是必须人来做的部分,干脆就是自动拧螺丝无人机来做,尽可能的把人的部分踢掉,不然为什么叫“弱智保姆级”方案。

“就算是你训练了一群黑猩猩来干活,都一定可以把这艘飞船造出来!”

代工单位是这么保证的,老夏当然知道这是夸大的广告词,实际还是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才行,不过,也足以说明这套方案的简单程度。

船坞内,无数的工业无人机在各个通道奔行,探勘和测量无人机则如蜂群般环绕,这些无人机极大的减少了工作量,也让工人犯错的概率大幅度的下降。

而且话又说回来,他们造的也就是一艘不到3500吨的飞船而已,相当于星盟旅游大巴车级别的飞船。这都要出事的话,那就真的说明卡兹戴尔的工业水平就别玩什么航天了,老老实实的手工作坊造热气球飞艇好了。

分段建造花了大约3个月的时间,总段工程花费一个月,此后花费2个半月进行安全检查和测试,避免因为应力释放不彻底而出问题,终于,在空间站建设部门都等得不耐烦的时候,飞船船坞的顶棚才终于拆掉,这艘被命名为“幽灵鲨”的飞船才暴露在公众和媒体面前。

全长137米,宽38米,高26米,空载吨位略微超出一点3660吨,满载7100吨,可以携带相当于自身重量的载荷,但那是在轨道运输的时候,地面发射的话,最多只能携带1100吨的货物。

幽灵鲨级飞船需要建造三艘,两艘负责方舟工地往返,一艘负责运输大型构件,同时现有的四艘斯卡蒂级航天飞机则继续运输人员和相对轻巧的物资。

在撤离计划的时候,这些飞船将主要用于运输人员,至于说货物就交给正在龙脊山脉附近铺设的超级电磁加速轨道系统。

超过150公里长度,高度接近8公里的电磁加速系统,足以将任何货物打上轨道——唯一问题是不能送人和任何强度低于“UNSS-S-90”安全标准的材料和货物——加速过载足以瞬间致死任何生物体。

正确的用途是发射矿物和加工好的金属锭材料的,从来不送复杂零部件和生物体,而在低重力行星上,也可能用于发射生活物资和必要物资,比如说冰块什么的,也不能发射人员。

为什么取名叫幽灵鲨,因为这艘飞船是纯粹的黑色,泰拉人还没掌握星舰外壳彩漆的技术,只能使用厂家附赠的原版黑色镀膜,就算是上了其他色彩的漆,飞一次也会被大气烧掉,最后就干脆不上漆了。

整体外形如鲨鱼,背鳍是舰岛,尾部是对称分布的两组16台引擎,两翼还有大型姿态引擎组和加力引擎组,货舱口在头部和腹部,整个运输的时候,需要用专门的多条轨道进行支撑运输——因为没有起落架。

同时,作为正版的轨道飞船,配置了涡流护盾,小型亚光速跃迁引擎和微重力场系统,驾驶的难度也更高,所以,第一次飞行是由唯一有“驾照”的老夏来驾驶。

“我都快要忘记这东西怎么操作了。”老夏从摆渡车上下来,走到腹部的登机口,抬头看向头顶指示灯光如星空般闪耀的飞船舱底。

“你开过几次这种东西?”

“十几次吧,都是帮家里给客户代驾送上门。”老夏回答道。

“客户?”凯尔希头顶上冒出肉眼可见的问号。

“嗯,不算是日常家用型,勉强算是旅游型吧,一般是单位或者社区集资买,这样大家集体出去旅游的时候,就不用和我一样挤客货两用船,特别是星际旅游旺季的时候,船票还不好买。”

“所以,经济情况不错的单位都可能买,如果是人数特别多的那种大型企业单位话,还不会买这种‘鲨’型的飞船,而是直接买‘须鲸’型3系的大型游艇,那玩意儿才叫一个大,你甚至可以在上面办那种几百人到场的宴会,有宴会厅和全透星象观景厅的那种。”

“而这个船型就属于比较老的那种,连无重力富氧气泡泳池都没有,只有一个小酒吧和独立的餐厅,基本上算是平民型号了,而且我们还让设计方把图改了,删除了不必要的娱乐和休闲设施,改成货仓和密集人员舱。”

就这个事情,老夏还被对面吐槽爱好奇怪,对面直接建议他找隔壁的星路通公司买真正的小型高速货舰算了。

然而,老夏在找星路通公司咨询后,发现他们之前的产品都停产了,也不支持自定义修改设计,而新产品的话,又不做代工,只做成品船舶交易——介于对方不可能发货过来,所以,只能继续为难游艇厂家。

“我估计对面这会儿都在抱怨这单生意钱少事多还影响他们心情和智力了。”在建造过程当中,这边可没少发低级问题过去让对面的工程师和设计团队在线解答——对面好几次都抱怨要加收咨询费了。